《陶山》十年:最小的山与最高的山
陈赫
2018年,我已退伍数年,在结束了几年各大城市漂泊的生活后,我选择回到了馆陶。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接触到了家乡的刊物《陶山》。一本散发着大气派的地方刊物,使人由衷地发出赞叹。
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陶山》相遇,是在教育小镇首届桃花节上,那时我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寻桃花》,后来被发在了《陶山》2019年第2期上,拿到样刊后,我认真打量起这本刊物,从印刷到内容,无不透露着精致。在家乡刊物的这次发表,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重新燃起了文学梦想,提笔写诗。
通过《陶山》刊登关于家乡的文章,使我也更加有兴趣,仔细地打量起来馆陶。再次回到这里,我发现它早就换了新颜。彼时的5A级景区粮画小镇,已经闻名全国,乡村风情的城市让人留恋不已;黄瓜小镇已经是全国精品旅游景点,在现代农业园区内,瓜农们将黄瓜装车时的笑容,仿佛一股春风,让我升起许多感动;一万余平方米的公主湖湿地公园赫然而起:春有花香,夏有清凉,秋有飞鸟,冬有瑞雪。“自然+湿地+人文”的特色,让一座城市的色彩,达到了耀眼。
有多少个灿烂的日子里:我在馆陶博物馆里,与先贤们对话。聆听着魏征的以史为镜,阅读着雁翼的诗歌,领略着乔十光的漆画。我在卫运河旁,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追逐,从秦汉的水清,到隋唐的波澜,到宋元的京杭,再一路,到今日的旖旎……
在《陶山》的引领下,我的创作之路也迎来了高峰期:在写诗的第一年,我写给家乡粮画小镇的作品《扶贫琐记》,便发表在了著名的《星星诗刊》上,自此便开始了井喷式的发表之路。陆续在《解放军文艺》《西藏文学》《四川文学》《星星》《河北作家》《诗潮》《诗选刊》《诗林》《草堂》《牡丹》《延河》等等一众大刊发表众多组诗。除了诗歌作品外,我的散文也在《解放军报》《农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省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不但保持着丰常高的发表量,发表的刊物级别也很高。每年均有数十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累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数百万字。这从全省来看也是屈指可数,掀起了馆陶文学发展新高潮。
说起文学路上的成就,离不开《陶山》的护佑,也离不开主编牛主任的倾力帮助。牛主任几乎以一己之力,填补了馆陶文学刊物的空白,也提携着无数后辈。我们在聊天的时候经常说起,一本刊物对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载体,它让一个小小的文学种子有了可以栽种的土壤,因为有这片沃土,这颗种子有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最终荣光闪耀。
时光从来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它随时可以像电影中的一行字幕一样,打上十年后三个字。也许再过十年之后,《陶山》已经不是我们这批人在,但我们可以骄傲的提起它的名字,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汗水与荣耀,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山,也是我们心中最高的山。
作者简介:陈赫,男,汉族,1992年生于河北邯郸,曾服役于解放军某部,司职装甲车驾驶员。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西藏文学》《星星》《星火》《诗选刊》《诗潮》《诗林》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先后获得全军第三届军事文化节奖等全国奖项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