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渊于张骞使,馆陶出了奉使官
——复原张骞译官甘夫与“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有关史话
杨庆华 芾笠
河北省馆陶县有个名不见经传的胡堡村,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当地人很少知道这个村子,在古老的大运河畔,它默默无闻地静守着这片土地。时间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公元前2世纪,这里上演着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很重要但却被历史遗忘的人,他叫甘夫亦有称甘父,又名堂邑父。
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万精兵大举进犯西汉,这时候的西汉王朝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汉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飞将军李广初入军营,作战英勇,杀敌无数,在他的带领下,屡次打败匈奴,俘获了大量匈奴军民,少年甘夫就是其中一个。
甘夫,匈奴族人,他父亲是马苑属官的部下,他经常跟随父亲在河西走廊一带活动,精通匈奴语、大月氏语,善骑射。公元前166年被俘后,汉文帝刘恒将他赐予爱女馆陶公主刘嫖的丈夫堂邑侯陈午为家奴。
甘夫在堂邑(今山东聊城市堂邑镇,原属山东馆陶)陈午府上兢兢业业本分做事,得到公主刘嫖与驸马陈午的赏识。公元前164年,公主刘嫖和驸马陈午带着众家奴来到自己的封邑地馆陶,甘夫也在随行之列。到了馆陶,公主与驸马视察水利、查看民情,看到馆陶这几年赋税颇丰,内心甚感愉悦。几天后,馆陶公主刘嫖一行返京,为方便对封邑地的管理,就留下了几名得力家奴,封甘夫堂邑父,统管封邑,常驻今馆陶柴堡镇一带,就这样,甘夫开始了他在公主封地的生活。
甘夫与伙伴们在黄河不远处的一个村子里住了下来,他幽默风趣,能文能武,很有亲和力,很快和馆陶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建立深厚感情。他教馆陶百姓养牛养羊,种植蔬菜水果,帮助馆陶公主刘嫖打理封邑地的事务,还娶了一位美丽的馆陶姑娘,生育了几名子女,大有在馆陶开枝散叶安家立命之势。
这样十几年过去了,约公元前150年,甘夫等人接到馆陶公主刘嫖和堂邑侯陈午的命令,让他们回长安复命,甘夫带着妻儿辞别馆陶父老,跟着一众兄弟返回长安。为了纪念甘夫在这里生活过,村民们把村名改为胡福村(甘夫是匈奴人,也称胡人),后宋辽交战杨家将在这一带打仗更名为胡堡,沿用至今。现胡堡村还有甘父禄遗址及新建的甘父公园。
公元前138年,匈奴不断侵扰边境,汉武帝刘彻意欲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自幼和自己的姑母兼岳母馆陶公主刘嫖关系密切(刘彻能当上皇帝馆陶公主刘嫖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汉武帝得知甘夫精通汉语、匈奴语、大月氏语、大宛语,善骑射,熟悉西域地形,便从姑母家中要来甘夫,让他作为张骞的助手,随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风餐露饮,吃过很多苦头,幸亏甘夫熟悉地形精通射技,在张骞迷路时做好向导,在张骞遇险时保护他,在张骞挨饿时打猎野物给他充饥。《汉书·张骞传》有记载:“甘夫(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最为重要的是,甘夫还极尽“斡旋”之力拯救了张骞的性命。张骞百人探险团队,刚进入河西走廊地带,就被匈奴人截住了,并被匈奴人扣押10年之久。当时正值汉匈大战最为激烈的时候,一帮有模有样的汉朝使团,大老远去西域做什么?匈奴人恐怕不会不想知道,张骞及其队伍所有人,都极有可能被匈奴杀个一干二净,然而匈奴人并没有那么做!虽然张骞一行人被扣押了10年,但是张骞似乎一直很得匈奴人的赏识,并做主让张骞娶了妻生了子。作为语言、文化皆不通的汉人,张骞能够保住性命并得到匈奴人的赏识,这其中,甘夫所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甘夫,最可贵的不是他的本领,而是作为匈奴人,他对汉人张骞的忠心耿耿!其忠诚不二的品质尤为打动人。甘夫有太多的机会回到自己的故土匈奴,张骞使团来回途中均被匈奴人所扣、在西域小国遭遇性命之忧,甘夫都能轻易脱身甚至杀掉张骞获得封赏!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自讨苦吃”、矢志不渝地陪伴张骞左右。100多个人的使团,最终只有张骞和甘夫两人回到大汉国都长安。汉武帝没有忘记张骞,封了他博望侯;汉武帝也没有忘记甘夫,封了他奉使君。
甘夫同样没有忘记他生活过十几年的馆陶,西域归来后,他又回到胡堡村,将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种子率先种植在这块热土上,直到现在,胡堡村周边的大坑里还有野生葡萄,农户种植石榴苜蓿等,附近翟庄村还有汉传西域胡瓜,据传都是当时引进种植的。
因甘夫而得福的胡堡村学习和发扬甘夫忠诚、勇武、开拓进取的精神,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唱响一带一路文化,在馆陶县永济河畔打造西域田园,美丽乡村,幸福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