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艾”
谢继炯
一个艾草,就是要小题大做。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我县提高人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自信的资本。中国是世界上艾草品种最多的国家,大约有180种之多。艾灸这一中国古老的技术和文化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艾草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认识和临床应用的药物之一。用艾草保健治病在我国历史悠久。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名言。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第一部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都对艾草应用有记述。历代名医重艾用艾,各有千秋,一脉相承。战国时期扁鹊用艾做灸,治百病,成神医;汉代张仲景,其《金匮要略》中,有20多个方剂用艾;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述最多的单品药物就是艾草,其流传有64个处方用艾。天河村王西普老人用艾灸为乡亲们治病传为佳话。作为扶贫产业,由于其耐寒、适应性强、不占地、产量高,房前屋后都可以种植,而且艾草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回报高、市场需求旺。现在艾草的市场需求很大,艾叶达到了6元/公斤,质量好的价格更高,平均每亩艾叶收入3000元左右,成规模的艾草产业也是一种理想的扶贫产业。
作为文化产业,艾文化由来已久,先人赋予艾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叫“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叫“少艾”;《诗经》称保养叫“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艾草在民间至今流传着很多文化习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的风俗。人们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驱蚊。小小一株艾草,在有的地方催生了600多家相关企业,开发品种700多个,从餐饮到日化,从治病到养生,处处皆艾。有的地区艾草产业也做的很大,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200亿元。
“艾”亦是“爱”,馆陶一带世代相传这样的习俗,新婚当晚用艾草铺床,以示夫妻恩爱;女儿出嫁携带艾草,以期婆家待见,等等。所以,发展艾文化产业我们有条件,还有一批艾草种植老户和用艾者,艾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有信心把艾文化产业打造成馆陶和美丽乡村一样的一张新名片。文化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艾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有力的抓手,既是产业又是文化,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传递“艾”(爱)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相互之间和睦、友爱。要让小艾草成为传播爱的使者、爱的媒介,实现老百姓之间更广泛的沟通,展示爱的能量。一旦艾产业链形成后,不仅能成为一道风景,还能较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让乡村走上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在乡村,让每户老百姓把庭院搞整洁种上艾,一举六得:一是干净了,美化环境;二是驱蚊少病;三是养成用艾泡脚健康习惯;四是自做艾条灸治小病慢性病;五是能有一定的收入;六是传播艾爱,让大家在互助种艾过程中相亲相爱,助推乡风文明。
最高追求就是把艾草打造成馆陶一张新的名片,形成北有馆艾的发展态势,把艾做成大健康产业、扶贫产业、文化产业。招商借力,弯道超车,做品牌、做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知艾、种艾、品艾、用艾、名艾。让“艾”注满人间。(本文为作者在全县艾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