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言 | Tags | RSS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植根沃土 书写时代 ——河北省散文创作蓬勃发展

作者:陶山 来源: 日期:2017-04-06 9:14:28 人气:22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石雅彬

    3月25日,第十届河北散文名作奖新鲜出炉,此次获奖者既有成名已久的知名散文作家,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新生力量,数十篇获奖作品代表了我省散文创作近两年的新气象、新特色。

    河北散文名作奖是由河北省散文学会设立的文学奖项,从1987年起,每两年评选一届,中间中断过几年,至今已经是第十届,此间共表彰了近千名我省优秀散文作家的作品。今年共评出获奖作品集25部,获奖单篇作品121篇。

    相较于其他专业奖项,多年来,这个奖项更多致力于鼓励和表彰基层作者、散文创作界的新生力量,用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刘绍本的话说就是“接地气”。

    在刘绍本看来,散文创作是民族感情的抒发,是民族苦乐的忠实记忆,它的存在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读者的需求。本次评奖,呈现了我省近两年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发展态势,也展现了河北散文的风采。本次参评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新老作家均有佳作涌现,呈现出创作勃发、风格多元的景象。对此,刘绍本和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剑章分别作了评价和解读。

梁剑章介绍说,从总体来看,此次参评的作品集较往年不管是从质还是从量上都有了一个长足飞跃,作品的思想深度和选材广度、创作手法形式等方面也有了不少进步,体现了河北散文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另外河北散文一贯的质朴、向上的特点仍然十分突出。

散文创作更加“言而有事,言之有物”

    刘绍本说:“散文创作不是空洞的抒情,它的基础是必须言而有事,言之有物。这一点,在此次参评的作品中体现得更加成熟了。”

    比如此次作品集获得一等奖的牛兰学,他是我省比较知名的一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集《母亲的纺车》用质朴的笔调,写出了冀南大地上,普通百姓几百年的生存状态,虽是充满乡情亲情,但落笔在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一架纺车写出了母亲的人生,这就是“言而有事”。

    李延军的作品集《我的邯郸我的史》此次也获得了一等奖,作为邯郸的本土作家,他在作品中讴歌了邯郸的历史和现状,既写出了变化,也看出了一些问题,他不是简单地歌颂、文过饰非,而是大胆地写出来,用文字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觉悟,也是“言之有物”的典范。

    我市赵县作家赵志勇创作的散文作品集《百姓逸事》更像是一部书写百姓生活的传奇,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普通却又拥有着不平凡的本领和经历,作品写得出神入化。这些“乡野奇人”令人感到熟悉、亲切而又敬佩,这样的散文作品充满时代感,也十分“接地气”。

    情感更加充沛,更加真挚深沉

    此次参选的作品有近半数是描写亲情乡情的,但是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写出了真情实感,因此,作品不干巴,也容易引起共鸣。比如牛兰学的作品集《母亲的纺车》中充满了丰沛的乡情与亲情,作者走过的岁月,沉淀的故事,带来的希望,把恋乡、思乡、爱乡的情结不断累积、不断碰撞、不断升华,全是作者的真实情感,也能激发出读者的真情共鸣。作者说:在故乡,生活、社会、历史教会我抬头仰望灿烂的星空,感悟时空隧道的奥秘。脚踏着故乡的土地,又不断在踏上心灵的故乡。

    王福利的作品《声声唤》中有母羊与小羊的母子情深,也有养羊人与羊之间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体现了情感的共通性。全文感情真挚细腻而又动人,令读者很容易陷入其中,感同身受。梁剑章说:“这种创作题材是非常新颖别致的,作品的创作手法也很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样的作品本次评选中出现了一些,体现了我省散文创作的新思路。”

    散文的意蕴更加深远,精神内涵更加丰富

    散文是一种旨趣高雅的文种,它更加追求精神上的虚境。刘绍本说,好的散文要有思想含量,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他认为,此次参评作品中有不少在思想性上有了很大进步。比如李宪民的散文作品《你的老去令我如此忧伤》此次被评委会一致认可,获得一等奖,据刘绍本介绍,这位作者上一次也曾经参赛,作品是《背娘》,讲了背着母亲求医的故事,很感人,但是没有得到一等奖,此次获奖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在书写亲情时,不仅有爱,更有回报和感恩的意蕴,传递出孝道这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并且很深刻,令人动容。

    《月天如水》是此次唯一一部获一等奖的文学评论集,它的作者是我市作者郝占奎。虽为文学评论,但是在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多年来坚持鼓励年轻作者所做的努力,他为他们的作品作序、点评,语言不尖刻,而是充满了情感,透露出他对年轻作者的关爱和关注。

    来自部队的作者陈风波的获奖作品集《陈言新语》是一部完全靠说理取胜的哲理散文集。他的作品平实生动、深入浅出,将一个个看似平凡实则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事物,从而发人深省、扣人心扉。梁剑章说:“像这样的传递正能量,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是河北散文创作一贯坚持的主流态度,也是河北散文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力量源泉。”

    刘绍本说:“此次评奖中,有一部作品给所有评委留下了十分强烈的触动,而这种触动不仅仅来自于文本本身,更来自于作品背后的社会性功能。”这部作品叫《废墟上拓荒的学者——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记事》,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用散文性的语言记述了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人生跋涉的若干片段,反映了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及心路历程。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甚至大过它的文学价值,读后给人的感觉是震撼和警醒,梁剑章也认为,“这样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

    审美意味更加突出,艺术性更强

    刘绍本说:“最好的散文作品不仅是讲道理的,也是美的。它不是用来训诫人的,而是叫人自己去回味的。要达到艺术层面。”因此,好的散文结构要严谨,内容要厚重,思维要深邃,语言要优美,行文风采飞扬,读后令人如痴如醉,回味悠长,成为艺术的载体。

    石家庄作者冯辉丽的作品集《岁时记》是一部描写二十四节气的散文作品,她用清灵秀美的笔调写出了物候流转、节气变迁的岁时美景和人们生活的种种交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充满美感。

    廊坊作者孟德明的作品《奔跑的榆》写的是西北的榆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顽强生长、繁殖的故事,从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植物生命力的顽强,更能隐喻出人的生存和抗争。他在文中写道“我始终相信,树木是会奔跑的。待它把根扎到哪里,存活下来,那沿路就会留下它奔跑的足迹。”他用“奔跑”来形容榆树的生命力,同时隐喻人生。全文虽然没有提到人,却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这种富有活力的独特之美正是一篇好的散文所必需的。

    刘绍本介绍说,燕赵大地有优良的文化传承,作为散文作者,要提起笔来,让自己的作品在美学的追求上渐行渐远,只有这样,才不辜负燕赵大地的哺育和滋养,不辜负这大好春光。转自《石家庄日报》


    本文网址:http://taoshanwenxue.com/show.asp?id=30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