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长长 亲情悠悠
——读牛兰学散文集《运河纪事》之印象和感受
任润刚
读牛兰学散文集《运河纪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纯正、典雅、感人。宛若一阵清风迎面吹来,身心得到洗礼,进而获得无尽的艺术享受。
书的版式大方、得体,排版疏密有致,充实而宽松。封面用纸的颜色分春夏秋冬四季,异彩纷呈。书的封面和书中插图是运河帆船的投影,令人浮想联翩。没有浓笔重彩,淡淡的,很有意境,让我们联想到“上甘岭”电影主题歌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而这“一条大河”正是我们的运河,是“风吹麦花香两岸”,是我们在运河畔“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书名“运河纪事”,“运”字是繁体字,它的含义就是记述运河由史以来值得纪念的故事。书的编排严谨结构科学。全书分为《永济浪花》、《御河风帆》、《清流山影》、《卫水观澜》、《白沟婉转》五个单元,共收录了37篇文章,记述了37个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丝丝相连,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运河这条金线串起了37颗珍珠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无数小故事组成了中国大故事。从这个角度讲,《运河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殊意义的组成部分。同时,《运河纪事》与当前的大运河“申遗”相契合,非常合拍。长期以来,围绕大运河“申遗”已作了许多努力,取得初步成果,书中的故事都可纳入申遗系列中去。
《运河纪事》是写人的命运和感情的,文章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这部书的第一篇文章“麦浪的味道”,是写上世纪80年代农村割麦子的情景的。那时没机器收割,全靠人用镰刀收割。作者亲身经历了从收割到摊场、晒场、轧场、起场、扬场、装袋、入仓等全过程,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腰疼”,人人感同身受。为了小麦颗粒归仓,还要把落在地里路上的麦穗拾起来,作者这样描写:“母亲说,下腰撅腚,拾麦子换杏。”文章最后说:“母亲就是在麦子将要收割时因病离我们而去的。她没有福分,没有吃上那一年的新馍馍。麦收时节,尽管母亲那句下腰撅腚,拾麦子换杏。还在耳畔回响,可是我真心痛!”散文是情文。《运河纪事》文章情真意切,令人感动,除此之外,如《父亲最后的珍藏》、《娘的机杼声》等都是成功之作,不再一一枚举了。
牛兰学文学创作厚积薄发,硕果累累。近年连续获奖达20多项,可以看出,散文获奖占大多数,诸如《娘的机杼声》、《御河1943》、《母亲的纺车》、《麦浪的味道》、《粮食会跳舞歌唱》、《抬望粮语画音》、《有一种轻轻耳语》、《一步千年风云》、《岁月凝固的杂面饺》、《父亲最后的珍藏》等。而且还有许多散文刊登在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得到社会和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好评。
可以看出,牛兰学的散文大多是写故乡、父母亲情的,实际上,许多散文大家都是因写故乡、父母亲情写出名篇而出名的。因为故乡、父母亲情是永远写不尽的文章,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和创作源泉。父母一生中积累的勤劳善良的宝贵品格,坚忍不拔的生活情趣,宽厚待人的处世风格,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是我们精神财富和创作素材。
牛兰学创作路子宽阔,而且爱好广泛,学书画、摄影、音乐等等。除自身创作以外,还和其他编辑一道把《陶山》杂志办得风声水起,红红火火,成为名刊,获得多个荣誉称号,为馆陶文学事业在各级机构和团体荣誉榜上争得了席位,功不可没。如天上有灵,我国著名诗人雁翼在九泉之下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欣慰的手舞足蹈和乘兴作诗啦。我们骄傲,我们是馆陶人;我们自豪,我们是雁翼的学生。
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在文学“四力”精神鼓舞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致,砥砺奋新,从高原冲向高峰,以牛兰学为榜样,创作出更多更优的作品,以实际行动向国庆70周年献厚礼!
作者简介:任润刚,笔名:任农,水刀。1941年生于河北省馆陶县花园村,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馆陶县文联副主席、县地方志办主任,县作协名誉主席。曾主编1999版《馆陶县志》,出版《战士之歌》《父亲没有留影》《呼唤》《心有阳光》《古今名联趣联选》等与“陶山文学丛书”六部著作。作品多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