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言 | Tags | RSS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在白纸上守护黑字——简论闫晓光诗集《白纸黑字》 / 蒲素平

作者:陶山 来源: 日期:2023-08-06 16:15:43 人气:8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在白纸上守护黑字

——简论闫晓光诗集《白纸黑字》

蒲素平

 

诗歌就是书写莫名之情与世界的联系,以特有的生命感受来洞察人生、世界的秘密。也就是说,诗人赋予了诗歌指认、反思、记录、抒情、命名及不确定性等功能、向度和方式。“期盼已久的一场雪/终于落下,人们欢呼雀跃/雪越下越大/铺天盖地/就要覆盖世上的一切/装扮世间的圣洁/雪花,纷纷扬扬/盖住了一只苍蝇的尸体”(《雪花盖住了苍蝇的尸体》)。以破坏性的勇气,写书一种抒情价值,使诗歌在惯常的行进中,陡然完成一次转身,呈现出圣洁的雪花,盖住了一只苍蝇尸体的背反抒情。诗人以一个责任者的身份站出来,指认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并在作品中呈现出生活中强大的精神元素。我们说诗歌要呈现出人和生活背后的情感价值,那么诗人永远要面对两个问题:生活的真实和诗歌的真实。也就是说,诗歌要置身于生活和生命的第一现场,要置身于精神和情感的第一现场,用诗句来完成自己的反思之途。“夜,更深了/没有人知道,电,何时来/黑暗,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一层一层/在室内扩展/电视机黑屏了/电脑,黑屏了/还好,手机充满了电/蓝光闪耀/有这个幽灵相伴/又可以,一夜无眠/停电了,可否/停下一种生活”(《停电》)。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在生活中真正停下来,正因为不能,所以诗人才有必要站出来发出指认,如果我们往回走,是不是就可以让一种生活停下来?诗歌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给出答案的。诗歌是用来发现的,就像地平面发现光,月亮发现了太阳。没有发现的诗,就是没有创造,它的价值就是平面的。发现就是一束光,一下子就照亮人的眼睛,就是一粒种子,一出土就扶摇直上。发现就是写出人类已有或尚没被指认的经验。

生活中,闫晓光有一个公务员的世俗身份,而他的内心深处,则有着诗人的探寻和执着,有着精神深处的一种守护。“天黑了,一些敏感的字/在诗中闭上了眼睛/我已看不到,字面下/深藏不露的秘密”(《天黑了》);“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听到一声声喊疼,撕心裂肺/白纸,黑字/千年未变的铁律/黑,透过纸背/画地为牢/浸染朴素的白/黑字之外,白/在一道目光中扩展/入骨,入髓”(《白纸黑字》)。白纸与黑字,或者说黑与白,具有无限的象征意义,很难具体明了地解说,因为这种无法言说性,使不同的人有了不同层面的解读,正因此,诗歌方有了自己的趣味和倔强,有了自己的情怀和精神向度。

在《白纸黑字》中,闫晓光试图建构自己的诗学主张,在现实关怀之下进行生命本真的思考,从中寻找自我的发现,尽可能让一首语言简洁的诗中呈现出丰富的结果。这种丰富不是单纯意义的繁杂,而是一种自由的出入和反观,一种敞开的自由和通达,并有着无限的歧义性。当然实施起来有相当难度,正是因为有难度,方值得一个诗人不断探索,躬身前行,不断寻找诗中的发现和发现性。诗人在《我扒开伤口,寻找光芒》中写到:“不能让伤口结痂/伤疤会堵住其中的光芒/伤口滴着血/露出鲜嫩的肌理/新鲜感,随着脉搏/一波波撩拨,日渐疲惫的心/扒开伤口/才能寻找到光芒/我咬着牙,一遍遍/扒着伤口”。伤口、光芒显然是一种象征,诗人通过词的表意性,引领读者去发现表意之外的意义。在诗歌写作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远离尘世,但诗人依然可凭借个体经验延伸进入内心的“尘世”,那一定是个不一样的尘世。我们说诗歌是人性经验的一种书写方式,有的诗并不借助大量的抒情,而是借助口语化的叙述,用看似随意的语词,穿越空洞、杂乱的现实,直接追击世界繁杂背后的秘密,在诗歌文本竭力呈现出一种个体生命的生动和鲜活。“从地面到施工的楼层/他还不适应城市的高度/他只是惯常在地上摸爬滚打/偶尔,会爬上平房顶/摸一把晾晒的粮食/站在几十层的楼上/他一把一把托起/湿淋淋的砂浆/仔细地抹平墙面/习惯性地抹了又抹/为了站得更稳/他再次变换了一下姿势”(《姿势》)。字面上“我”的消失,却让“我”以更大面目出现,与一种生活形成共情,口语化形成的突兀,更加有温度和接地气。最后两句“为了站得更稳/他再次变换了一下姿势”,使诗歌的意义突破文本界限,也使诗歌有了趣味性,从而保证了诗歌的品质。

在诗歌中,没有什么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有着或明或暗的背景,问题是怎样走出背景,让背景成为写作中的一种内力。背景应是我们上房时的梯子,我们在背景里每走一步,都会升上一个台阶。诗人在《父亲这个词》中写到:“我也想把父亲这个词/写到我的诗里/我不苛求我的诗,因此/而有铁质的光辉/我只希望,因为父亲/我能把诗中的每一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在《低着头的奶奶,低着头的向日葵》中写到:“奶奶低着头,轻轻拍打/向日葵的花盘/饱满的葵花籽,在地上/蹦蹦跳跳/奶奶总是低着头/成熟的向日葵,也低着头/低着头的奶奶和向日葵/对生活保持着一致的姿势”。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闫晓光的出身背景和精神背景,诗中有一股别样的味道在弥漫,父亲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映照,一种内视的参照物,说诗人是在写一个字一句诗,不如说是在进行自我修行。奶奶则更多呈现对一种生活的深知和旷达。《我坐在田野,画地为牢》《流汗的字》《风言风语》《相信》等等诗歌中,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诗人必是一个思想者,把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效的诗意转换,从而诞生一首首诗,这是检验一个诗人的真本事。诗人通过语词之间的交织和反射,来完成诗歌文本的交织和反射,使语言的能知和所指达到有效融合统一,从而把他的思想变成诗意进行呈现,使语词形成的意象之间达成一种互文,拓宽表达方式,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蕴意。

作者简介:蒲素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六届中国诗歌发现奖,首届贾大山文学特别奖等。

 


    本文网址:http://taoshanwenxue.com/show.asp?id=3686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