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亦善亦恶 人之性向善向好
——影片《隐入尘烟》观后感
曲周智
爱过才懂拥有,恨过才知情仇,品过才知可口,看过才有感受。国庆假期,观看了由李睿珺执导,海清、武仁林主演的乡村题材电影《隐入尘烟》,萦绕于怀,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毫不吝啬地展示了人性之善。影片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个个唯美写真的生活镜头,在唤起有切身经历之人童年记忆的同时,把人性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打水放生小蝌蚪,废墟捡起燕子窝,灯泡编篓孵小鸡,锄地栽下小麦苗……用一个个细节,把平凡人向善向美之人性挥洒得触动心弦。马有铁和曹贵英两个社会基层垫底之人,虽抱团取暖,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却自力更生不欠人情。包括马有铁献血不求回报,临了放驴自生。人们有不理解的情愫,更有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中国人之本性,中华之美德传承。
影片一览无余地揭露了人性之恶。无论是亲人还是乡亲,对马有铁、曹贵英两个边缘人,没有怜悯之心、帮助之意,有的只是漠视、利用、压榨、嘲笑。连马有铁对曹贵英的悉心照顾都要被别的婆娘羡慕嫉妒。在我们生长的农村、工作的周围,这样的情况俯拾皆是,只要自己未得到,就见不得别人一丁点儿的好。
一个自设天花板、受文化教育局限、受认知束缚的人,短于自己和自己比,长于与别人比,尤其是与身边的人比。比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比、比什么,结果天壤之别。有的人比出不足,比出差距,比出努力方向,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比出嫉妒,比出仇恨,比出错误行为,害人害己,贻误终生。
影片鞭辟入里地参透了爱情的真谛。马有铁和曹贵英两人不被疼无人爱,甚至被人利用、被人嫌弃,为了所依附人的利益最大化,被甩包袱组合在一起,从生到熟,相濡以沫,共克艰苦,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鸡、猪,自己的收入,他们的生活向美向好进发。爱是有人疼,有人爱,有人宠,有人懂,下雨时有人为你撑伞,天冷时有人为你送暖;爱是一种惦记,是黑暗中一盏明灯,是寒夜里一瓶热水,是病后的一个荷包蛋。爱是相互的,也是琐碎的。对于相爱的人,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天”。只要自己的“天”在,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增添新的滋味、新的生机、新的意义。尽管这种变化有时是受环境和他人所迫,但只要有爱,就是最大的意义,最强的支撑。这也是曹贵英溺水后,马有铁给自己标上与曹贵英专属的“麦花”印记,追随贵英而去的原因。因为除了这个人,在这世上,他已无所牵挂,也不值得牵挂。
影片无声无响地引发了一系列思考。马有铁决定追随贵英而去后,清算一年所获只有2000多元,这是一年奔波忙碌的全部收获,这也是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所能给予的一切。从价值总量上看,连一个人打工的月收入都不如。我们要振兴乡村,离不开在土地上做文章,更离不开能高效利用土地的现代农民和高科技人才,以及能把农副产品精加工增加效益的有情怀、有抱负、有乡村情结的企业家。在这其中,政府怎样因势利导制定政策,乡村组织如何先行试点探讨路子,农民如何参与,保持长效,又不致于惰性依赖,只收地租等等,都需要我们先试先闯,边干边学,边实践边总结推广。
马有铁和曹贵英的无奈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每个人以自己为地平线,向上看自己都是马有铁、曹贵英。正如导演李睿珺借马有铁之口所说:“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儿,麦子它能说个啥,对磨麦子它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向下看,都是张永福,可以无偿使用马有铁的“熊猫血”。关键是在生命的历程中,自己有啥,能干啥,能干成啥,能为大家服务啥,能在身后留点啥?自身的价值体现在哪儿?这些都需要深思之,熟虑之,践行之,并始终拓展认知,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