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言 | Tags | RSS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

陶山老豆腐/王立华

作者:陶山 来源: 日期:2019-08-27 17:07:54 人气:9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陶山老豆腐

王立华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秀丽。各地的小吃文化不胜枚举,但我独爱家乡的味道。

    在我的家乡——陶山,有一小吃味道纯正,老少皆宜,颇为出名。

    过了象征冀鲁交界的横跨卫运河“七一”大桥,顺着309国道西行500米右转,在位于陶山老街石桥下东南角的一个不露山水的地方,“陶山老豆腐”隐隐可见。

    我每次外出回来,每次早晨的第一顿餐,必是陶山老豆腐。

    陶山老豆腐的店面并不大,四十年前仅是一个不足三间红瓦房的小作坊,一间用于制作工作间,剩余的不足二间摆放着十几张矮地桌和小马扎方櫈之类的座席,每天早晨六点以后,随着一镂青烟升起,浓浓的豆香和锯沫烤出来的带着乡土气息的麦香烧饼便扑面而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过客和周而复始的陶山人。

    陶山老豆腐原本“泊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是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由高唐县的老豆腐传人流动到此并落地陶山的,起初并不为当地人认可,几经周折起伏,被一直为小作坊打工的陶西村巧媳妇接手,自已做了老板娘,这女人有思想有心计,早就利用打工时的便利,牢牢的把制作工艺记在心底,接手后又多次创新试验,结合豆制品营养丰富和现代人追求养生的意愿,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娘不满足于小作坊的“小打小闹”,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县城改造后,新华街一座酒店出租,便萌生了“做大做强”的念想,于是迁去开张,场面热闹隆重,一时还算兴旺,但好景不长,慢慢地光顾客人稀落起来,渐渐入不敷出,店面经营日落西下。热爱陶山老豆腐的不泛其人,不忍如此“贴心”的小吃消失,便帮忙“支招”:小吃的特点重在一个“老”字,吸引人留住人须在“老”字上做文章。老板娘茅塞大开,眼前一亮,顿悟:经营之道在于不忘初心。于是毅然打道回府迁回原址,重打锣鼓重开戏!

    迁回原址后的陶山老豆腐,重新整理了店面,将原来的破瓦房翻盖为二层小楼,扩大了经营面积,购置了卫生且易整理清洁的连体条桌条櫈,环境也大为改观,管理上也进行了合理分工,老板娘负责老豆腐工艺,丈夫负责烧饼制做,公公婆婆打下手,一家四口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道工序无缝衔接有条不紊,崭新的小吃店从里到外生机盎然。

    从每天早晨的四点打豆浆、点炉、活面开始,持续到早饭的二三个小时,是陶山老豆腐最辛苦的时间,而从早饭到午饭间的几个小时,则是收获的“黄金段”。“来碗老豆腐外加一个卤鸡蛋一个烧饼”,“四块钱”,“墙上有微信有支付宝”,“现金最好付零钱”,老板娘应接不暇,忙乱中不忘提醒顾客付款的方式。热腾腾的老豆腐上桌,轻飘飘的豆花浮着朵朵白云,滴滴油星眨着眼睛闪来闪去,片片香菜掛在云边,犹如碧玉倒帘。用特制秘方小火慢炖了一晚上的卤鸡蛋,圆滑滑,金悠悠,似炼就的万年上等玛瑙。汤香不腻,豆腐嫩而不散,蛋韧而不硬,刚出炉的烧饼点缀着星样的芝麻,好像一道夕阳反照,射来金黄黄的圆,心里透着的享受。看一眼尝心悦目,食一碗,胃口大开。

    陶山老豆腐摒弃“高大洋”,面向基层大众,价格公道,适合消费,迎合了基层人群的心理,来这里就餐的人群打工的、上学的、上班的、务农的、经商的、开车的、住店的应有尽有,就是医院的病号,家庭的老人孩子也愿意到这来,我每次来都会遇见几个“老食客”,他们用实打实的方言告诉我:老豆腐吃着香,三天不来想的慌!

    陶山老豆腐,勤劳致富的标杆,陶山人的厚爱!(2019.8.21)


    本文网址:http://taoshanwenxue.com/show.asp?id=209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